
在鳳林自然農田裡,有上下兩塊田地。上田以福岡正信的黏土丸子直播種稻,下田以川口由一的方式插秧種稻。我戲稱這是「福岡正信 PK 川口由一」,如果有冒犯兩位自然農法大師之處,還請見諒。
關於福岡正信的方式,我已經開始逐步在「給福岡正信的信」系列裡紀錄。
川口由一的稻田是插秧的。但他也跟福岡正信一樣,把「不耕地」視為重要的原則。在他們兩人幾十年的實踐後,田裡的土壤一年比一年更肥沃。幾十年的不耕地,土壤漸漸變厚,累積了一層厚厚的腐植土。我希望我的田裡也能這樣,一年比一年好。
既然是插秧的種稻方式,就免不了要培育秧苗。但川口由一的育苗方式與台灣一般習慣的有很大的不同,略述於下:
12月底,我先在田裡的角落,較溫暖之處整理出一塊地,括除表面土,整齊地鋪上乾稻草,預備春天來到時做秧田育苗。為何要整齊地舖稻草?因為這樣可以防止雜草生長。


2月初,有春天的感覺了,開始做秧田。做秧田的前一天,準備一桶水,稻穀撒入桶中,將浮起來的穀子撈除,這步驟一般叫做水選。這些種子的品種是高雄145,台東鹿野感恩米的壬佶贈送給我們的。這些穀種是他去年底以福岡正信的黏土丸子直播的收成。

川口先生特別強調:「不需要用鹽水選種」,也就是水桶裡的水不必加鹽。我覺得他的這個作法是在放鬆揀選標準,給稻穀多一點機會。因為實際上,這些被挑掉的稻穀,我將它們丟棄一旁的臉盆裡不理不睬,但它們還是發芽了。

經過水選的稻穀,瀝乾後放置,讓它們乾燥。乾燥的稻穀第二天才方便握在手裡播撒。這也與一般習慣將穀子浸泡幾天催芽的方式不同。
移開鋪在地上的整齊稻草,用鋤頭或鐮刀稍微鬆動表層土壤,拔除雜草及宿根,然後再將土壓實壓平。


苗床旁挖溝,目的是防鑽地鼠,不是要拿來灌水淹田的。

撒上前一天準備好的稻穀。這是個需要練習才能熟練的步驟。川口由一的方式,用的稻穀量很少,所以要撒得很散。一分地大約6合~7合(合為容積單位,1合為180cc)。

接下來是個非常細膩的工作:將稻穀一粒一粒調整移動,使它們大約間隔2~3公分。這和一般習慣的育苗方法比起來,寬鬆很多。川口由一的方法,目的在培育出健壯的稻苗。這個步驟實在太累人,由於是生手,沒做得非常徹底,天就開始黑了,不得不進入下一步。

接著再覆上薄薄一層土,並拍平壓實。拍平壓實是非常重要的,它讓土壤保持潮濕,不會輕易乾掉。


接下來灑上散亂的稻草。一定要「散亂」,否則稻穀不易發芽冒出頭來。

苗床上呈現這個樣子。

遠看是這樣,一塊大一塊小。

再來,砍了一些竹子,打樁圍繞在苗床四周。

再將細細的縫衣線綁上竹樁,形成簡單的網。這樣做的目的是防鳥。

據日本朋友說,鳥兒不喜歡那些看不見的細線,如果飛過來,他們的羽毛碰到這些線會很難受,因此可以防鳥。如果擔心風大,稻草上還可以放上一些細竹條、竹竿壓住稻草。

就這樣,一個幾乎完全使用天然素材的秧田完成了。我喜歡天然素材,使用在田裡自然地散發出一種美感。而且,除了縫衣棉線之外,都是免費的。川口由一的秧田,不泡在水裡,利用春天的潮濕特性來育苗,讓稻穀在透氣的苗床上發芽。長大的過程中,它們會有寬鬆的空間伸展。插秧時,將會被一株一株插下。
但如果鳥真的太多,川口由一也會在苗床上覆蓋網子,像是掛蚊帳一樣。
經過3個星期,農曆春節假期後,稻子的幼苗果真鑽出稻草,冒出頭來了。這3個星期中,花蓮鳳林的氣候溫暖,常常下雨,是適合發芽的好時機。


不可避免的,也有一些雜草需要被拔除。大葉子的還好,若是稗草,就需要細心辨認。自然農法常常都會在田裡給我出考題,還好上一期跟稗草遊戲得很徹底,所以現在我跟稗草很熟了。

接下來,繼續耐心等待,當秧苗長至4~5片葉子時,就可以開始插秧了。觀察這些秧苗,我預估還需3個星期。
今天還搜尋到川口由一自然農耕的影片,還有中文字幕喔(雖然畫面被字幕攪得好亂,但總比沒有好啦)。